恭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徐麗宏獲國家專利權
買專利賣專利找龍圖騰,真高效! 查專利查商標用IPTOP,全免費!專利年費監控用IP管家,真方便!
龍圖騰網恭喜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申請的專利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與方法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權,本發明授權專利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授權公告號為:CN109406728B 。
龍圖騰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在2025-04-01發布的發明授權授權公告中獲悉:該發明授權的專利申請號/專利號為:201811482283.2,技術領域涉及:G01N33/00;該發明授權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與方法是由徐麗宏;王云霓;王彥輝;于澎濤;劉澤彬;曹恭祥;王曉;熊偉;左海軍設計研發完成,并于2018-12-05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專利申請。
本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與方法在說明書摘要公布了:本發明的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與方法,其中觀測裝置包括觀測托盤,還包括自計式雨量筒,觀測托盤的內部設置有濾網,觀測托盤的內部的底板設置有導流孔,導流孔與滲漏水分觀測筒通過導水管連接。本發明的觀測方法包括:步驟一、確定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的安裝位置;步驟二、安裝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及初始參數確定;步驟三、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步驟四,計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水分蒸發。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觀測森林凋落物的截持降雨量及降雨結束后的凋落物水分蒸發,測定的凋落物截持量和水分蒸發更加準確;同時,還可以進行長期連續動態觀測,為更加客觀評價森林水源涵養功能等水文生態功能提供科學參考。
本發明授權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與方法在權利要求書中公布了:1.一種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一、確定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的安裝位置;步驟二、安裝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及初始參數確定,所述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包括用于承接森林凋落物及森林凋落物截持的降水的觀測托盤,還包括設置于觀測托盤旁邊的自計式雨量筒,所述觀測托盤的內部設置有用于承接森林凋落物的濾網,所述觀測托盤的內部的底板設置有用于森林凋落物截持的降水流出的導流孔,所述導流孔與滲漏水分觀測筒通過導水管連接,所述濾網可拆卸的設置于觀測托盤的內部,所述濾網的底部設置有稱重傳感器,還包括數據采集器,稱重傳感器、自計式雨量筒、滲漏水分觀測筒分別與所述數據采集器連接,所述觀測托盤包括棱柱狀的承接部和棱錐狀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的錐尖向下,所述導流孔設置于所述引流部的錐尖,所述濾網設置于所述承接部和引流部之間,自計式雨量筒設置4個,4個自計式雨量筒分別位于觀測托盤的四周,觀測托盤的上方設置有遮擋網,所述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還包括用于承托觀測托盤的支架;步驟三、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步驟四,計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水分蒸發,所述步驟一包括:在觀測樣地的4個角為起點,沿對角線的14、12、34位置設置安裝位置,每個觀測樣地至少設置6個觀測位點;所述步驟二包括:在所述安裝位置,安裝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安裝完成后,測量觀測托盤的尺寸,測定濾網的初始質量,按未分解層、半分解層分層取樣森林凋落物,將取樣后的森林凋落物放置于濾網之上,取部分凋落物測定凋落物水分含量,確定未分解層的凋落物的干重和半分解層的凋落物的干重;所述步驟三包括:設置森林凋落物降雨截持與蒸發觀測裝置的參數,將自計式雨量筒和滲漏水分觀測筒接通電源,自計時間頻率為1次30min,稱重傳感器數據自計頻率也設置為1次30min,自動測量的參數包括:降水量、凋落物水分滲漏量和凋落物質量的動態變化;所述步驟四包括:在連續觀測數據基礎上,估算降雨截持與水分蒸發,觀測托盤的面積為A,前一日凋落物的測定質量為M1,后一日測定的質量為M2,凋落物的初始干重為M0,觀測托盤內的單位面積的凋落物水量變化△S:△S=M2-M1A,如果降雨發生時,近似蒸發量E≈0,設定凋落物層的質量變化是凋落物的降水截持量,根據林內穿透降雨總量P=△S+滲漏量L+蒸發量E,△S=P-L,根據自計式雨量筒的觀測值的算術平均值計算林內穿透降雨總量P,根據滲漏水分觀測筒的觀測值計算滲漏量L;降雨結束后,P=0,△S+L+E=0,如果降雨結束后還存在水分滲漏量,假設蒸發量近似為0,按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一個降雨事件的降雨截持量,當無降雨發生,且無水分滲漏發生時,P=0,L=0,此時蒸發量即為凋落物水分散失量:E=-△S。
如需購買、轉讓、實施、許可或投資類似專利技術,可聯系本專利的申請人或專利權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其通訊地址為:100091 北京市海淀區東小府2號;或者聯系龍圖騰網官方客服,聯系龍圖騰網可撥打電話0551-65771310或微信搜索“龍圖騰網”。
1、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力求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數據的最終完整性和準確性。
2、報告中的分析和結論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職業理解,僅供參考使用,不能作為本公司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